孔子認為玉有什么屬性之分(孔子怎么形容玉)
1. 孔子怎么形容玉
孔子說“君子比德于玉焉”。
在他看來,玉具有仁、智、義、禮、樂、忠、信、天、地、德、道等十一種品性和象征。
《五經(jīng)通義》詮釋道;“溫潤而澤,有似于智;銳而不害,有似于仁;抑而不撓,有似于義;有瑕于內(nèi)必見于外,有似于信;垂之如墜,有似于禮”。這樣說來,所謂仁義禮智信五德,玉都具備了,所以《詩經(jīng)》有“言念君子,溫其如玉”的記載。以物譬人,故而“古之君子必佩玉”。
2. 孔子關(guān)于玉的學說
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,這句話出自先秦儒家經(jīng)典著作《論語 里仁》,喻,是一個動詞,意思是“明白、通曉”,這里活用為使動用法,使…明白;義,名詞,道義;利,動詞,利益,好處。這是孔子教誨弟子的一句話,它的意思是:君子能夠領(lǐng)悟的是道義,小人能夠領(lǐng)悟的是利益。
3. 孔子對玉的理解
在中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中,玉經(jīng)歷了從石頭到美玉的轉(zhuǎn)變,這個過程包含著從“惟玉通神”到“以德比玉”的文化價值觀的轉(zhuǎn)變。
從最初的體現(xiàn)天與人的關(guān)系轉(zhuǎn)化到到后來表示人與人的“禮”和“德”的關(guān)系,玉具有一種文化符號意義。
費孝通先生寫道:“這些美的石頭——美玉,從普通的石器發(fā)展為玉器之后,這些器物本身就不再是普通的工具了,它被注入了更高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(tài)。
4. 孔子如何評價玉的德
釋義:身為謙謙君子,如沒有特殊原因,身上應(yīng)該隨時佩帶一塊玉,言語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為,性格的溫和善良應(yīng)該和玉石一樣。
出處:出自春秋時期尹吉甫采集、孔子編訂的《詩經(jīng)》 。
原文節(jié)選:古之君子必佩玉,君子無故,玉不離身。言念君子,其溫如玉。
白話譯文:古代君子沒有特殊原因身上必定佩戴玉,玉不離身,言語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為,性格的溫和善良應(yīng)該和玉石一樣。
春秋時期,人們對玉的認識從感性走向理性,一些思想家給玉注入豐富的文化內(nèi)涵。管仲認為玉具九德,孔子認為玉具十一德,因“君子比德于玉”的觀點深入人心,君子佩玉成為一種時尚。
擴展資料:
創(chuàng)作背景:
西周取代殷商,除了商紂暴虐無道,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(jīng)濟制度有關(guān)。西周建立以后,為緩和生產(chǎn)關(guān)系與生產(chǎn)力的尖銳矛盾,緩和階級斗爭,變奴隸制為農(nóng)奴制。
正如王國維在《殷商制度論》中所言:“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,莫劇于殷周之際……殷周間的三大變革,自其表而言之,不過一家一姓之興亡,與都邑之轉(zhuǎn)移。自其里言之,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,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”
西周較之殷商,由于經(jīng)濟制度的巨大變革,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(chǎn)生飛躍性的進步,作為文學代表的《詩經(jīng)》出現(xiàn)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(chǎn)物,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。
5. 孔子怎么形容玉石的美
玉有五德,潤澤以溫,仁之方也。
?理自外,可以知中,義之方也。
其聲舒楊,專以遠聞,智之方也。
不撓而折,勇之方也。
銳廉而不技,絜之方也。
出自《說文》,意思是:玉給人帶來恩澤,具有仁愛之心;從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里面,是否有雜質(zhì),是玉的忠義;敲擊玉石,會發(fā)出悅耳動聽的聲音,并且能傳達到很遠的地方,說明玉是有智慧的,并且善于傳達給周圍的人;
不屈不撓,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,代表著玉有超人的勇氣;當玉斷裂的時候邊緣會有很鋒利的斷口卻不會傷人,用君子比玉于德,君子以玉喻品德。
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隨著儒家文化的博興,貴族士卿開始崇尚“觀物比德”,標榜“君子如玉”,玉被賦予了吸納日月山川之精華,凝聚人間之美質(zhì)的特性。
孔子曰:君子如玉。佩戴玉石的目的是時時警醒自己,道德修養(yǎng)與品格應(yīng)像玉石一樣。
儒家思想認為:君子應(yīng)當是外帶恭順,內(nèi)具堅韌;寬以待人,嚴以律己;光華內(nèi)斂不彰不顯。玉的品質(zhì)是與君子的品質(zhì)最為接近,故中國人對于玉的喜愛,是基于道德和精神的原因。
將玉的溫潤光潔與君子的美德結(jié)合起來,于是“玉有五德、九德、十一德”的說法應(yīng)運而生。
一:五德說
東漢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中釋:“玉,石之美者,有五德?!蔽宓率侵福骸皾櫇梢詼?,仁之方也;解理自外,可以 知中,義之方也;其聲悠揚,尊以遠聞,智之方也;不饒不折。勇之方也;銳廉而不技,潔之方也。”
二:九德說
《管子》中曰:“夫玉所貴者,九德出焉。夫玉溫潤以澤,仁也;鄰以理者,知也;堅而不蹙,義也;廉而不判,行也;鮮而不垢,潔也;折而不撓,勇也;暇適皆見,精也;茂華光澤,并通而不相陵,容也;叩之,其音清搏徹遠,純而不殺,辭也;是以人主貴之,藏以為室,剖以為符端,九德出焉?!?/p>
三:十一德
《禮記。聘義》,有弟子曰:“敢問君子,貴玉而踐珉者何也?為玉之寡,而珉之多。”孔子曰:“言念君子,溫其如玉,故君子貴之也;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,溫潤而澤,仁也;縝密而粟,知也;廉而不判,義也;垂之如墜,禮也;叩之其聲清越以長,其終拙然,樂也;瑕不掩瑜,瑜不掩瑕,忠也;孚尹旁達,信也;氣如長虹,天也;精神見于山川,地也;圭灣特達,德也;天下莫不貴者,道也?!?/p>
有弟子像孔子請教說:“請問君子重視玉而輕視像玉的美石,這是為什么呢?是因為玉很少而美石很多嗎?”
孔子說:“玉以其質(zhì)地堅韌、溫和,得到世人青睞;從前君子把德行和玉相配比的,玉質(zhì)溫柔滋潤而有恩德,象征仁;堅固致密而有威嚴,象征智;鋒利、有氣節(jié)而不傷人,象征義;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齊地配掛在身上,象征禮;叩擊玉的聲音清越悠長,終了嘎然而止,象征樂;玉上的瑕疵掩蓋不了其美,同樣,美玉也不會去遮藏其瑕疵,象征忠;光彩四射而不隱藏,象征信;氣勢如彩虹貫天,象征天;精神猶如高山大河,象征地;執(zhí)圭璋行禮儀,象征德;天地下沒有不貴重的玉,因為 它象征著道德?!?/p>
君子要守身如玉才是真君子,我們更要效法古人對“玉”的文化精神追求,作為行為道德的典范,也就不枉費古人的“金玉良言”。
6. 孔子怎么形容玉的樣子
君不見徐卿二子生絕奇,感應(yīng)吉夢相追隨。
孔子釋氏親抱送,并是天上麒麟兒。大兒九齡色清澈,
秋水為神玉為骨。小兒五歲氣食牛,滿堂賓客皆回頭。
吾知徐公百不憂,積善袞袞生公侯。
丈夫生兒有如此二雛者,名位豈肯卑微休。
強推





